我國是大國,必須具備同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儲備實力和應急能力。
經過不懈奮斗,我國儲備體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,但與新發展階段維護國家安全和防范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需要相比,與保障初級產品供給的使命任務相比,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項。主要表現為:國家儲備綜合實力還需增強,責任體系有待健全,管理運行尚待完善,支持保障政策仍需強化等。
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,以科學確定品類規模為政策基點,以健全責任體系為基礎,以創新管理運行體制機制為關鍵,切實增強國家儲備基礎和實力。
優化儲備品種結構,解決“儲什么”的問題
健全需求研判和生成機制,統籌考慮國家安全、防風險需要、財政承受能力等因素,聚焦國計民生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關鍵領域,優化儲備品種、規模和結構布局,有增有減、有保有壓,提升儲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。
合理區分不同儲備品種的功能定位、保障策略,綜合考慮峰值需求和必要備份、適度冗余等因素,科學確定儲備規模。
根據儲備物資品類特點,結合生產、消費、貿易、交通運輸及潛在風險、災害分布等,統籌優化儲備物資儲存區域布局,確保關鍵時刻拿得出、調得快、用得上。
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儲備體系,解決“誰來儲”的問題
堅持政府主導、社會共建、多元互補,健全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、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、政府儲備和企業儲備相結合的儲備機制,增強全社會安全發展韌性。
堅持分級分類施策,優化中央和地方儲備的協同保障,中央政府儲備聚焦事關全局和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,主要防范化解全局性、系統性和跨區域供應風險;地方政府儲備作為防范化解本地區局部突發事件的“關鍵防線”,重在保障生活必需,突出因地制宜、實用管用、快速響應、直達基層。
健全落實制度政策,支持相關生產、流通企業和產品用戶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儲備;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帶頭作用,引導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基礎上,合理增加商業儲備規模。
產能儲備是接續力量,在重點領域謀劃預備渠道、備份系統,與實物儲備形成梯度配置和協同耦合,有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。
完善制度機制,解決“怎么儲”的問題
堅持“大儲備”和“一盤棋”觀念,遵循優化協同高效原則,強化部門協同和政策統籌,發揮規劃引領、項目支撐、數字賦能、創新驅動作用。
完善中央和地方儲備聯動機制,建立健全區域內儲備合作機制,加強儲備跨區域協同保障。
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,創新政府儲備管理模式,健全常態化輪換機制,確保常儲常新。
根據增強儲備實力的需要,突出儲備設施功能綜合化、保障基地化、布局網絡化、管理智能化,持續優化完善儲備設施網絡。
建設一批綜合性國家儲備基地,改造提升儲備倉儲能力,強化集散中轉和綜合保障功能。
改進路徑方法,解決“如何用”的問題
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,探索完善國家儲備市場調節機制,充分運用儲備吞吐,配合實施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來穩定經濟運行。
注重國家儲備設施和社會資源的統籌使用,適應優化完善布局和多樣化任務的需要。
瞄準精準化高效率目標,強化調運投送,完善儲備調用動用預案,實行分級動用,明確各級各類儲備動用權限、先后順序、品種數量和回補途徑。
完善統一國家儲備數據庫,建設一體化管理平臺和智能系統,加快儲備數字化發展。
強化精準高效投送保障能力,健全運輸樞紐體系和末端配送網絡,構建一體化投放保障模式。
管好用好糧食應急保障企業資源,切實完善應急配送和供應“最后一公里”,實現“都市區1小時送達、周邊城市3小時送達、城市群5小時送達”目標。
詳見:中共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文章《完善國家儲備體系 保障初級產品供給》
(策劃:侯亞景 審核:吳強 王兆斌)